■开栏的话创赢盘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在抗日战争中,山东是全省性的革命根据地,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推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热血山河·青年记者重走抗战路”系列融媒报道。青年记者重走热血抗战路,在跨越时空对话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全方位展现山东人民英勇抗战精神。
消灭日伪军上千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有力粉碎了日军蚕食山东根据地的企图
三战三捷杨家横
□ 本报记者 姜斌 实习生 于淑涵 本报通讯员 周伟
盛夏的济南市钢城区辛庄街道杨家横村,生姜苗在梯田间铺展成“绿毯”。
山东健康益寿光年莱芜颐养中心内,96岁的亓文堂老人颤巍巍地摩挲着一幅稍显模糊的老照片,“瞧见山腰那块平地没?当年鬼子的炮弹全砸在那儿——吴将军放的草人阵哩!”
老人口中的“吴将军”,是开国中将吴瑞林。1940年至1941年间,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第二团在司令员廖容标、团长吴瑞林指挥下,在杨家横三战三捷,有力粉碎了日军蚕食山东根据地的阴谋,守护了延安与山东的战略通道。
咽喉要道燃烽火
杨家横村东北西三面均为高山,蟠龙河从村前流过,形成约5公里长的峡谷。
8月1日,记者跟随辛庄街道政协委员联络室副主任侯继国,再次来到杨家横村东被当地人称为“小山子”的山头。从明清开始,每年农历四月十八,小山子上都会举行庙会。2016年起,这里又多了一场更为庄严的仪式——纪念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牺牲在杨家横战斗中的革命先烈。
站在碑前,肃穆伫立,随着侯继国的讲述,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40年夏初,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一年,日本侵略者更加疯狂地扫荡鲁中抗日根据地,企图用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把抗日根据地蚕食殆尽。频繁的“扫荡”加之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长期经济封锁,逐渐截断了八路军由徂徕山、莲花山和莱芜、博山通向沂蒙山区的两条战略通道。
“也是在这一年,八路军山东纵队完成了第五次整军,纵队所属第四支队的抗日游击先遣大队整编为第四支队二团,团长吴瑞林,政委李伯秋。”侯继国说,同年5月,随着整编完成,第四支队承担起重新打通泰山地区到沂蒙山区两条战略通道的重要任务。而杨家横村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成为消灭敌人的有利战场。
“在地形上,杨家横村进可攻退可守,是沂蒙山区与泰山、莱芜地区之间的联络枢纽,也是山东抗日根据地与陕北之间安全通道上的一个重点地区。抗战期间,八路军大量人员和物资经由这条通道源源不断输送到延安,进而有力地支援着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斗争。”侯继国说。
一战杨家横:诱敌进入“口袋阵”
接到打通战略通道任务后,第四支队确定由第一团攻打崅峪镇,莱芜、新泰、泰山三县的独立营配合作战。第二团攻打博莱(博山、莱芜)之敌,第一团第一营配合行动。泰山军分区部队准备迎击从章丘出动的南下之敌。
1940年5月6日,第一团取得了崅峪战斗的胜利,收复了莲花山抗日根据地,恢复了这一带的区乡村抗日政权,打通了徂徕山、莲花山与沂蒙区间的这一条战略要道。
5月17日,日伪军经青杨行、邢家庄向中共泰山区地委、专署机关和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主力所在地进犯。
5月18日,八路军山东纵队接到博山城地方情报站和莱芜城地方情报站的报告,两站的报告最后都有这样一句话:“敌有出动之势,望部队注意。”
根据所得情报创赢盘,廖容标决定:支队司令部率机关进驻徐家店村(后方指挥所);军分区和地委、专署机关进驻马峪;二团进驻杨家横及该庄的北山与东南山。“因为考虑到杨家横是敌必经之地,且地形有利我方打击敌人。”侯继国解释道。军分区二、三营则在敌出动时,首先阻止敌人前进,之后边打边撤,诱敌进入杨家横;第四支队二团则以全力歼灭之。
5月19日,日军大队长龟熊纠集周村、张店据点的日伪军共1000余人,从博山出动,分两路向莱芜东进犯。凌晨2点左右,接到报告的廖容标随即命令各部队按原作战方案行动,沿途袭扰敌军,引诱其进入“口袋阵”。
拂晓时分,枪声、炮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宁静。进至崮山前、常庄、古德范村一带的日军遭到八路军阻击。上午10时左右,日军占领了常庄、文字现、古德范等村庄,正午时分,又被牵着向“口袋阵”挺进。
下午1点半左右,日军进入杨家横村,原地休息。“砰砰”两声枪响,指挥员发出“开火”命令,我军埋伏于村内外的指战员一跃而起,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打得鬼子措手不及。
黄昏时分,日军增援部队与杨家横残敌会合后撤出战场。慌忙败退中,日军的尸体无法全部拉走,只好割下首级,用草包装起来,背回博山的四十亩地火化——那里有一个日军的火葬场。
二战杨家横:“草人借箭”破敌袭
“一战杨家横日军损兵折将,莱芜城日军头目大队长龟熊愤恨难消。”站在小山子上,钢城区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刁立会指着杂草掩映中依稀可辨的一截石头矮墙介绍,“日军又从泰安、新泰等据点,抽调一个日军大队、两个伪军大队共1000余人,于1940年11月再次向杨家横发动报复性扫荡。咱脚下的小山子就是二战杨家横的主战场。”
时间来到1940年秋天,吴瑞林率团部和2个营从新泰转移时,被日军发现。泰安日军长岛旅团出动一个日军大队(龟熊部)加上伪军,要和第四支队“决一死战”,遂向杨家横而来。
针对敌情,吴瑞林率领第一第二营连夜悄悄进至杨家横一带,二营占据杨家横山顶,控制制高点。一营置于杨家横西侧的小山沟,构筑野战隐蔽工事,当敌正面攻击受挫后,从右翼迂回至二营所在纵深时,给敌人以出其不意的打击。并从各营调集30名特等射手,每3人为一独立战斗小组;18个独立战斗小组从莱芜城东10公里处开始布置,每隔三五公里一个小组,隐蔽射击,相机转移,从而达到袭扰日军迟滞进攻的目的。
一路上被击毙30多人后,日伪军才到达杨家横村。在炮弹连番轰击的掩护下,龟熊部队向二团阵地发动了三次冲锋,均被击退,损失200余人。正面进攻受挫,龟熊准备调整战术。他在望远镜中仔细观察二团左右两翼——杨家横东山阵地和西山阵地。龟熊判断,二团阵地左侧即杨家横东山有八路军主力布防,不宜攻击。
“龟熊其实是上了咱吴团长的当!”说起这段,侯继国甚是自豪,“杨家横的东山其实是二团防守的薄弱之处,龟熊在望远镜里看到的机枪、迫击炮,是事先伪装好的。”
龟熊决定向二团主力阵地右侧的杨家横西山进攻。进攻前,他还使用了声东击西的办法,命令炮兵向东山轰击,步兵主力却悄悄向西山扑来。密集的炮声持续了40分钟之久,吴瑞林却稳坐钓鱼台。“龟熊轰击的山头,山上的战士其实都是捆扎的草人。龟熊自以为经过猛烈轰击,八路军肯定损失惨重,没想到派出的步兵第一梯队不到3分钟就被击退,伤亡六七十人。龟熊赶紧派出第二梯队,结果伤亡更大。最终无计可施,只得再次败回莱芜城。”侯继国说。
在二战杨家横后,还有这样一个小插曲:在主战前的沿路扰袭中,一名叫池田的日军中队长被二团的狙击组打死,成为当地第一号大新闻,人们口口相传。甚至连莱芜县维持会的一个科长、区维持会的一个会长,也秘密写信祝贺八路军的胜利。为何维持会的汉奸也写信表示祝贺?只因池田残暴狠戾,很多当地的老乡被他刀劈、活埋。他经常鞭打士兵,对维持会的汉奸更是没有好脸色,一不高兴就枪毙。而这,也为三战杨家横埋下了伏笔。
三战杨家横:峡谷血战定乾坤
二战杨家横,让龟熊的部队元气大伤,但他并不甘心,联合驻扎在博山的大队长大池田,再次出兵杨家横。“这个大池田就是此前被击毙的池田中队长的哥哥,龟熊用激将法煽动大池田出兵为他的弟弟报仇。”刁立会说。
1941年1月1日,第四支队二团的干部战士们和群众一起共庆“阳历年”。当日夜间,大池田瞅准时机,指挥从淄博博山一带纠集起来的日伪军约1000人的兵力,妄图南北夹击,连夜偷袭杨家横。
北路日军松木中队在古德范北山沟遭遇我军顽强阻击,二团一营副营长胡念军率领小分队和5名特等射手,隐蔽设伏于此。交火不到5分钟,中队长松木被击毙,北路日军顿时大乱,死伤五六十人,其余人匆忙逃回博山城。日军随即派出野岛中队,再次从北路攻击,同样遭到阻击,伤亡四十余人,再次败退。
同时,南路日军也是一败涂地。在南博山镇,二团三营副营长柴玉兴率领小分队和几名特等射手,采用与一营同样的战法,轮番袭扰打击日军,粉碎了南路日军的进攻。日军费尽心机,连夜偷袭,不料连八路军主力的确切位置都没有弄清楚,一败再败,损兵折将。
此时,大池田再也按捺不住,亲率主力,倾巢而出。三战杨家横正式打响。
针对敌强我弱的特点,吴瑞林采用了“一阻击二袭扰三伏击”的战法。首先隐蔽主力,以小的部队与日军周旋,以杀伤疲惫拖垮日军,最后将日军引诱到二团预设的埋伏圈中,聚而歼之。
二团主力首先向苗山镇以西的杓山村转移,多名日军官兵被击毙,大池田本人也受了轻伤,被迫放弃骑马,改为步行。疲惫交加的大池田渐渐被吸引至杓山以北时,突然遭到八路军迫击炮的轰击。他大喜过望,看着山上隐隐约约有数百名八路军,还有迫击炮这种重武器,料定这必定是吴瑞林二团的主力。于是,大池田立即命令日伪军发动炮击,持续一小时之久。
其实,大池田又钻进了吴瑞林设下的“迷魂阵”,山顶上根本没有二团的主力,战士们把二百多顶旧军帽放在石头上面,伪装成主力;迫击炮也加深了大池田的错觉,白白地耗费了大量弹药。而在日军向山顶冲锋的路上,我军早就埋设了地雷、石雷等,炸得日军七倒八歪。
此时,吴瑞林早已率主力到达望夫山一带,再次设下埋伏。大池田在杓山中了埋伏,被引诱到望夫山时,变得小心翼翼,迟迟不肯钻进埋伏圈,而将日伪军集中在山下一个地主的大院里。吴瑞林得知敌情,立即指挥战士调整炮位,瞄准地主大院,连发四炮,顷刻间杀伤日伪军三十余人。随后,二团主力立即转移到杨家横,占领杨家横东北西三面制高点,同时切断日军后路,准备“关门打狗”。
“大池田本来可以避免再次钻进口袋阵的命运,但当部下告诉他这里是杨家横时,他彻底地失去了理智,因为他的弟弟小池田就是在这里被打死的。”侯继国说,大池田率队刚刚走进杨家横伏击圈,吴瑞林便指挥全团战士一起开火,将日军打得落花流水,歼灭大半。战后,大池田羞愧难当,剖腹自杀。
三战杨家横共消灭日伪军上千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有力粉碎了日军蚕食山东根据地的企图,成为坚持抗战的一次典范战斗。
这石碾给咱八路军磨过军粮
□ 本报记者 姜斌 实习生 于淑涵 本报通讯员 周伟
杨家横村村头有一盘石碾,纵横交错的刻痕,油亮泛黑的台面,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轧过粮、磨过面甚至碾过土火药,这盘石碾见证了“三战三捷杨家横”的传奇,也见证着杨家横村三代人的红色记忆。
“四月十三头一仗,把鬼子包围在‘光光顶子’上,机枪手榴弹一起响,打得鬼子叫亲娘。”这是为庆祝杨家横战斗胜利编写的歌词。
今年64岁的杨家横村村民亓英富,指着村口那盘石碾说,“当年,俺爷爷奶奶他们,就是用这石碾磨面摊煎饼,给咱八路军提供后勤。”
据亓英富讲述:“八路军与杨家横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村民非常爱戴八路军,给部队伐树备柴、摊煎饼,家里有点小米、花生什么的舍不得吃,也要送给子弟兵们。”亓英富说,听老一辈讲,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二团团长吴瑞林带来的部队好几千人,住进村之后,可忙坏了村民们。当时的民兵队长亓文奎,组织民兵站岗放哨,并安排各户分摊任务,给子弟兵们摊煎饼做饭。村民亓文芝的妻子(姓名已无从查证)是当时村里的妇女团长,她带领妇女们用村里的七盘石碾,连轴转着为部队磨面,并组织妇女为八路军做军鞋。
亓英富的爷爷叫亓文举,当时在村里开着杂货铺。亓英富说,听老人讲,当时杨家横村是莱芜城通往博山的交通要道,又是信息枢纽之地。亓文举平时会挑着货郎挑子作掩护,四处走动,打探消息,替八路军搜集情报。
1940年5月17日,是亓文举一家最悲惨的一天。亓英富说,据她奶奶回忆,这天有一名博山口音的敌人密探扮成窑货挑夫在他们家的杂货铺逗留,并贼眉鼠眼地四处查看和打听消息,这引起了亓文举的怀疑。近前探问时,闻到此人满身的酒气,便更加警惕起来。同在这天,村里老百姓接到战前动员外出躲避。谁承想一会工夫村内火光冲天,有人将房子点着了。为探明究竟,亓文举又回到村内查看。岂料返回藏身处时,被那个密探暗地里跟踪。当亓文举找到藏在山沟里的亲人时,密探先后投过来三颗手雷,亓文举与不满周岁的女儿一起被炸死,亓文举妻子的一只脚被炸去一半,只有藏在被子底下趴在沟里九岁的儿子亓玉满逃过一劫。
“爷爷牺牲时29岁。奶奶在世的时候,经常和我说起爷爷的事,对那段往事刻骨铭心。”亓英富的讲述也得到了村民亓文堂的证实。
在山东健康益寿光年莱芜颐养中心,记者见到了今年96岁的杨家横村村民亓文堂,老人有些耳背,但精神依然矍铄,讲起当年亲历杨家横战斗的情景,情绪十分激动。
“当时,八路军部队断断续续地在这里驻扎了两三年。”亓文堂回忆,战斗打响以后,杨家横自卫团在团长尚怀成等人的带领下,组成临时支前小组,挑着干粮和开水送到部队战士面前,给战士们补充给养。亓文堂当时还是孩子,也和小伙伴们在大人的安排下,搬搬抬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白天大人帮着八路军打仗,晚上就埋葬牺牲的战士,再就是帮忙转移伤病员进行救治。”亓文堂老人说,虽然当时自己只有十来岁,但是对二战杨家横时记忆很清楚。当时花生还没有收获,战斗激烈时,给养供应不上,战士们在获得村民同意后,就扒地里的花生充饥,战斗胜利后部队对各家地里的损耗都进行了统计并给予了补偿。战斗结束以后,亓文堂还随着打扫战场的民兵亲眼看过被八路军打死的三匹战马和俘获的日本兵。
当时,八路军三战杨家横打败鬼子的消息,传遍了鲁中抗日根据地,直到现在杨家横村依然传颂着八路军战士智勇双全打鬼子的故事。“我们从小是听着咱杨家横战斗的故事长起来的,对那些老英雄耳熟能详,我们也还要将先烈们的故事继续讲下去,就像咱村头的石碾一样,让他们永远屹立在那,让年轻一辈,让孩子们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亓英富说。
嘉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